近日配资公司,一篇题为《<汉谟拉比法典>与商汤关系新论》的论文引起广泛争议。文章2007年刊发于《武汉科技学院学报》,第一作者系来自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的李荣建教授。
文章在摘要部分写道:“古巴比伦王国君主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的《汉谟拉比法典》,是人类上古文明的标志性成就。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同源追溯,可以考证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所做的功绩,汉谟拉比本人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人物能够跟《史记》所载的商汤王很好地吻合起来。由此,扑朔迷离的中华五帝史、夏史及商史,可以找到一条总的纲线。”
引言部分,该文表示:可能的推测是,在上古世界里,英国人的先祖曾经中华文明的洗礼,英语词是在用拼音的方式抄录上古单音节文字特别是古汉语文献,以致造成了英语与汉语词汇大量相通的问题(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)。根据历史考证,说印欧语系的英国人的先祖发源于欧亚草原,在小亚细亚及两河流域经受文明洗礼后,逐步迁移到英格兰群岛上的。以此推测,上古汉语亦曾是古代两河的主要语言之一,汉语可能是从两河流域迁移到黄河流域进而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的。如果这个假设成立,那么,《汉谟拉比法典》所用的语言应该跟中国古汉语极为相近,或者汉谟拉比本人就是中华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帝王,只不过是由于英国人把巴比伦语翻译成英语,再从英语翻译成现代汉语,造成了极大误会,导致我们中华后辈“大水冲了龙王庙,一家人不识一家人”。
展开剩余49%内文部分,上述文章在罗列汉谟拉比和商汤在历史文献中的事迹之后得出结论:“所谓的《汉谟拉比法典》,其实是商汤让义伯、仲伯刻所俘苏萨城邦的宝玉而作的《典宝》……汉文献中记载的商汤与英语文献中记载的汉谟拉比是同一个人之后,中华夏、商、周历史问题就有可以牵引的总脉络。”
对此,有网友在社交媒体评论,该文内容过于牵强附会。
南方+记者就此联系到李荣建教授。对于网络上的热议与质疑,李荣建回应记者:“因为学术论文,每个专家作者都有自己的学术观点,大家见仁见智,进行学术讨论,我觉得挺好的。”另外,李荣建希望讨论时不要出现人身攻击,否则作为作者,将保留对这些声音起诉的权利。
当记者问到其“现在是否还同意当时的观点”时,李荣建回应:“学术研究是在不断地推进,不断地深化,当年的学术观点可能到了今天就有些改变或者深化。”截至发稿,知网上《<汉谟拉比法典>与商汤关系新论》链接作者“李荣建”仅发表过一篇论文。记者未找到其更为深入的相关研究。
李荣建强调了这篇论文是两人合作的作品。据知网数据显示,文章2007年10月刊发于《武汉科技学院学报》,作者分别是李荣建、吴彬华,分别来自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、空军雷达学院。
爱思德学术(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,IAAST)于2010年在香港注册成立配资公司,通过组织国际会议、论坛、研讨会等活动,为来自全球的专家、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最新学术成果、建立科研合作的机会与平台。
发布于:河南省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